近年来,丽江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资源,以旅游为平台,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着力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巩固提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成果。
聚焦品牌创建,打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IP”
立足丽江特有的3项世界遗产、14项国际和国家级旅游品牌、37个国家A级景区,推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延伸。积极举办“丽江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论坛”“世界旅游联盟丽江会员日”等品牌宣传推介活动。着力打造“红色丽江、多彩丽江、乡愁丽江、艺术丽江、创意丽江”五大IP。不断丰富以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涵的精品新线路。打造了一批以《丽水金沙》《印象丽江》《丽江千古情》《纳西古乐》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演艺精品,培育了木府·奇遇夜等18个沉浸式体验产品,建设了红谷坡地艺术区、荒野之国等一批新型文化业态,开发出了“软籽石榴文化节”“荷花节”“中国芒香•绿色华坪”等民族民俗节庆文化旅游产品。积极探索实践“舍不得的丽江”宣传推广IP工程,抖音播放量超过6.5亿次,“舍不得的丽江”旅游新IP促消费入围2023旅游促消费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聚焦文化传承,擦亮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金名片”
深度挖掘文化资源精神内涵,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产品中,让旅游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媒介。加强对东巴文化、边屯文化、摩梭风情等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弘扬和保护,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加快民俗文化展示项目建设。大力推动“非遗+旅游”,让非遗融入旅游、赋能旅游、丰富旅游。全市共设立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42个,建成非遗工坊89个,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898个,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060人。积极推荐优秀传承人列入丽江市“八个一百人才工程”,全市共有22名传承人列为“丽江百名文旅人才”和“丽江百名工匠”。开办了东巴文化、达巴文化、摩梭、普米等文化学校,并设立传承点,与院校合作培养非遗传承人500多人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活动和非遗购物节,组织纳西族铜器、永胜珐琅银器、纳西族东巴画、白族服饰、彝族毛毡等40个项目100多位传承人进行集中展示,引导各族群众在旅游中逐步实现从“互动”向“互融”转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聚焦人才培养,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连心桥”
着力发挥旅游景区的宣传教育功能,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到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工作之中。实施“高端人才领航、重点人才培优、行业人才强基”3项工程,建设文旅人才培养基地和“文化名家工作室”两类平台。定期组织主题培训、开展线上轮训。2023年,共举办了文旅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民宿人才技能培训、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等主题培训5期3240人次,开展文旅从业人员线上轮训2244人次。积极培育出一支既懂旅游管理又懂民族理论政策的人才队伍,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边界不断延伸。
聚焦资源挖掘,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空间”
聚焦“以节促融”,在培育各民族共享的节会品牌中促交往交流交融。成功举办云南省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七彩云南格兰芬多自行车节、雪山音乐节、丽江古城民谣音乐节等节庆赛事活动,结合正月十五棒棒会、正月十八当美空普、二月八三多节、火把节等民俗节日,为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搭建平台载体。创新“体育+旅游”业态产品,丰富精品体育旅游产品线路供给。推出了丽江茶马古道、古城区生态徒步、程海湖生态徒步、华坪芒乡九度徒步、泸沽湖生态徒步5条约600公里精品徒步线路,打造了丽江东巴谷房车营地、玉龙雪山艾米房车营地、文笔海星托邦营地、泸沽湖摩梭小镇星空营地等一批房车露营产品。目前,全市已打造全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2个、国家五星级汽车营地1个、省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8个,省级体育旅游精品景区2个。通过不断挖掘旅游资源,不断拓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空间,推动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